头门港:嬗变在海天之间
来源:
台州新闻
发布时间:2018-12-17
港口,是沿海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。然而长期以来,临海空有漫长的海岸线,却无港口可用。2014年12月26日,这一历史尴尬终于被打破,历经二十年筹划、建设,万众瞩目的头门港正式开港,临海的发展也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。
这里是头门港一期码头,经过十四个小时的不间断作业,从河北曹妃甸运抵这里的3万吨带钢,终于完成装卸。随着今年5月首条班轮航线开通运营,象这样的忙碌在头门港已是常态。
杨懿:“如果时间能倒回到二十年前,那我站立的这个地方,大家看到的是一片荒芜的滩涂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在这片荒芜的滩涂上开发深水港区的大胆设想,来自于一名气象工程师从一张卫星地貌图上得到的启发。”
牟重行,原台州气象台总工程师,上世纪90年代初,牟重行借调到椒江地方志办公室工作,在一幅卫星地貌照片里,他无意中发现:沿着浙江曲折的海岸线,凡深水槽发育良好的港湾,除去部分地貌因素外,无不与海湾形态有关,由此启发了他关于港口治理的设想。
原台州气象台总工程师 牟重行:“那么我们通过这个地貌图的分析,初步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/在台州湾的北面,搞一条拦海大坝,把手臂伸出去,把泥沙挡住。使我们台州从此拥有深水港,而且这个深水港和里面的海门港相互结合,形成一个港群。”
带着八人课题小组,牟重行多次前往实地勘测,并完成了《抛筑拦海大坝,开发头门诸岛》的研究报告。至此,头门港建设已经具备了充分的理论基础。2005年,3.27万亩北洋涂围垦工程先行启动;仅用1年多时间,便完成了项目审批工作,创造了全省大型围垦工程建设中前期报批项目最齐全、速度最快的新纪录。
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港口发展局 于斌杰:“当时报批的是养殖用海,还不能填,后来我们把这里面一块3.27万亩的海分成好多宗项目,大概有三十几宗的样子,每个项目去省里面海洋、环评论证,每个项目把它做起来,在里面可以实施填海。”
围海筑堤、依岛建港,不仅审批程序复杂、施工难度也异于寻常。为了推动项目提速,2010年,头门港引入省国有企业——浙江省交通集团,合作成立浙江头门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。当年的建设场景,让参与建设的陈震至今记忆犹新。
头门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部副主任 陈震:“三方签约标志着我们头门港发展步入了快车道,施工人员都是24小时施工的。那个时候(头门)岛上没有水没有电,第一批工人我记得印象是有30来个到岛上来打前站,第一个晚上就倒了20来个。”
万众一心,全速推进起步码头、疏港公路、基础设施三大工程建设。2014年12月26日,万众瞩目的临海大港如期开港,开启了“陆海联动”新时代。
去年8月,头门港经济开发区挂牌成立。一年来,像这样的招商接洽会,几乎每天都在进行。企业要入驻这里,不仅要行业对口、还要有技术优势,有资源配套;顺利通过资格审查、实地考察、专家评审三道关卡,方能落户。
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局长 金燊:“我们挑企业就好像找对象,现在也要求门当户对,为了确保门当户对,所以要对企业的背景要做一个深入的调查,然后进行多轮的认证之后,才能够确定这家企业是适合我们开发区的。”
奋进再突破。眼下,头门港已经迎来快速发展期。截至2018年8月25日,已完成货物吞吐量127.7万吨,远超年设计吞吐能力100万吨目标;一期码头扩建工程正在推进,二期5万吨兼靠7万吨通用散装货物泊位也将于明年完工。吉利、奥翔等一大批优势企业相继落户,医化、汽车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双双突破200亿元。
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党工委委员 杨礼平:“未来五年内,一个我们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,特别是铁路上岛,疏港公路复线建设,解决好港口的集疏运条件,第二个是加强招商,选好商、招好商,把优质的客户引到头门港来,通过头门港辐射浙西乃至全国。”